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上映春节档之后,获得了观众们的一片好评,大家对这个神秘的职业普遍充满了好奇与疑问,人们脑海中的狙击手仿佛都是冷酷潇洒,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形象。但在现实战争中,狙击手所处的环境都是极其恶劣的,一举一动都是直接决定了自己下一秒的生死,每一刻都是惊心动魄联富配资,胆战心惊。
二战中苏联狙击之王瓦里西与德国狙神柯斯林曾经有过一场历时四天之久的对决,四天之内瓦里西一枪未开,始终都在观察柯斯林的位置与缺点。直到第四天瓦里西发现突破口后,毫不犹豫一枪毙命,获得了这次对决的胜利,那么瓦里西是凭借着什么获得了对决的胜利呢?
苏联狙神
瓦西里虽然在苏联军事史上青史留名,至今仍有着鼎鼎大名,但其实瓦西里的成长经历却是十分艰苦的。瓦西里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阶级,父母辛苦半生也没落下什么存款,一切都只是刚好维持家庭生计而已。
展开剩余82%瓦西里的射击天赋自幼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小的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去往山中打猎,听着凌厉的枪声瓦西里感觉到十分兴奋,此后他经常拿着父亲的猎枪去山林里面打猎。瓦西里打猎十有八九都是满载而归,子弹出手鲜有失误,经常都是百发百中。
对军事有过了解的人都清楚,想要在百米之外射中满环已经是十分困难,而瓦里西面对的却是活蹦乱跳、行动不定的动物,这更加考验一名优秀猎手的设计预判与心理素质,而瓦里西的表现毫无疑问已经是一名出类拔萃的猎手。
父母对于瓦西里的射击天赋自然是心知肚明,但贫穷的他们除了将瓦西里送往军中也无法做到更多。瓦西里的从军生涯早期是痛苦的,异于常人的天赋没有为他带来更好的起点,瓦西里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海军,每天在大海中漫无目的的无处漂泊。
直到世界第二次战斗爆发,德国与苏联之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战争,苏联在战事早期受挫明显,二十多万名红军战士被德国俘虏,为了集结军事力量,苏联在国家内掀起了一波征兵浪潮。这对于瓦里西来说是不可错失的良机,他迅速响应号召由一名海军成功转型为陆军,并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杆货真价实的步枪。
对战德国狙神
拿到枪的瓦里西判若两人,他的射击天赋在加入到陆军部队后也开始崭露头角。这样的士兵自然很快引起了上级部队的注意,他们对瓦里西进行了系统的训练,意欲将他培养成一名狙击手大杀器,瓦里西也不负众望,射击技术突飞猛进。
因为此时的苏联在战场上急需军事人才,所以瓦西里在经过短暂培训之后就迅速被送往战场,在战场上的瓦西里是真正的大杀器,几乎是弹无虚发。一个月内瓦西里击毙了三百多名德国士兵,他的存在让德国士兵胆寒不已,谁都不想自己在不知不觉就身死沙场。
瓦西里的横空出世也引起了德国军方的注意,因为瓦西里的狙击,德国已经失去了许多军官将领,他们不会再允许任何一位军官再死在瓦西里的枪下,就这样科斯宁出现了。
同为狙击领域的一段传奇,科斯宁在德国狙击史上也是名声在外的狙神,他的狙击能力冠绝德国,曾经举办过狙击学校,为德国源源不断的培养优秀狙击手,还因此接受过希特勒的亲自接见,对于任何一名士兵来说,这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科斯宁抵达德苏战场后,其杀伤效果立竿见影,短短几天就狙杀了数十名苏联将士,其精湛的枪法让瓦西里的好友都命丧黄泉,科斯宁的威名同样不胫而走,在苏联军中引起巨大反响。
瓦西里在得知此事后,知道科斯宁的枪法绝对不在自己之下,他将科斯宁视为自己一生的对手,两人之间也很快就拉开了对战的序幕。
狙杀科斯宁
这场巅峰对决,瓦西里采用传统双人作战模式,就是一名观察手辅助作战,从中可见瓦西里对科斯宁的重视。反观科斯宁,却坚持采用单独作战,毕竟孤独死神名声在外,再加上一人更加有利于行动和隐蔽。
第一天双方都在不停地变换位置,以免对方察觉到自己,瓦西里为了观察科斯宁的位置选择一枪不发,始终在辗转地点。科斯宁却一直在寻找狙击的机会,只要看到苏军有破绽,就会立即开枪击杀,这也导致不断有苏军阵亡。
第二天瓦西里与观察手开始通过阵亡战友的中弹方向来判断科斯宁的位置,他们观察到科斯宁可能是从正前方射击。正前方有一辆损坏的坦克与废弃的碉堡,这两个位置一个会暴露,一个没有射击口,科斯宁绝对不会选择在此隐蔽,于是二人继续隐藏了下去。
直到第四天,战场的天气出现了晴朗,瓦里西发现自己面前不远处有一块倾斜插入的钢板,通过太阳的反射照耀如同一面混浊的镜子,将科斯宁的位置反射了出来。
尽管效果不清晰,但对于经验丰富的瓦里西来说已经足够了,瓦里西对准科斯宁的位置抬手发送了致命一枪,也是此次对决中唯一的一枪,科斯宁应声倒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巅峰对决正式落寞,瓦里西凭借天时地利获得了这场对决的最终胜利。
小结:
战争的成败靠的就是以小见大、细微至极联富配资,狙击手之间的对决更是如此,一个稍不留神或者没有观察到的缺口,都将成为自己在人间最后的留影,不知道那位冠绝德国的狙神,在临死之时会不会后悔没有携带一名观察手辅助自己,又或者悔恨于自己的自视甚高。
发布于:天津市建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